产品课16:Product Market Fit

Product Market Fit 在这里称为PMF,可以翻译为产品市场匹配。 其实产品和市场,有两种匹配的方式

  1. 一个产品匹配一个市场
  2. 市场匹配一个产品

为一个产品去匹配一个市场,这个看起来比较难,更多的是为这个市场匹配一个产品。

在最开始,匹配市场的时候,需要一个更锐利的切入点来切入市场,这个切入点选择得越好,那早期的ROI就会越高,成功率就会越高。

这里,让我想起了亚马逊的贝索斯,开始做网上卖货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卖书的这个关键决策。因为书的需求大,而且都是已经固定的,不需要单独定制,很容易满足需求,好售卖。而且批发还有优惠。

选择刚开始卖书为切入点,给亚马逊带去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后面才开始拓宽品类,卖其他不同需求的商品。亚马逊的切入点,不是最终的目标市场,其他的公司也应该是这样。

创业公司的成败在PMF

很多早期的公司成败点都在是否可以找到PMF,不少创业团队没找到PMF的时候,缺在发力,早早把钱花光了或者把信心耗光了。还有一种就是找到了PMF却没有发力猛搞,更多的是在找PMF的过程中丧失了信心。

三种错误

  1. 在找PMF的过程中,团队散了
  2. 没有找到PMF,但钱花光了,信心失去了
  3. 找到了PMF,但是没有发力猛搞

产品课15:标准化战略和有效战略

企业化战略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从猜测,假设,到最后验证,企业的反馈周期很长,所以不能失败很多次,不然就完了。

标准战略

标准战略就是可以规模化的复制,

企业的战略,是多方面的集合,而且是一起才能生效。

管理者常见的两种错误认知: 决定论和无用论。

决定论:

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决定一切,公司不好就是自己的部门做得不好,或者资源不够。公司好就是因为自己做得好。

无用论:

觉得自己的部门在公司没啥用。

其实这两种都有问题,一个公司的发展都是全部合力的结果。有人在正面上出了很多的力,也有人在斜的方向在使力,也有在在反方向上使力。

还有就是其他的外部的环境,所以找到成功的原因其实是比较难的,找到失败的原因其实也很难。

资料:

《好战略,坏战略》

产品课14:迈克波特三战略

迈克波特WIKI: https://wiki.mbalib.com/wiki/%E8%BF%88%E5%85%8B%E5%B0%94%C2%B7%E6%B3%A2%E7%89%B9

三个战略是指三种竞争战略:

  1. 成本领先战略
  2. 差别化战略(差异化)
  3. 专一化战略(聚焦)

这三个战略只是讲的竞争,而竞争只是商业的一部分。这三个战略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确实有一些过时。

在互联网的时代,成本领先在加强,而后面的差异化和聚焦弱化了。

互联网讲究的是千人千面,所以是一直带着差异化,如果要走差异化需要你的竞争对手不太强才可以。还有就是聚焦也需要,采用竞争对手无法建设起来的组织能力才行。

成本优先

降低成本,主要的手法就是扩大规模,加强管理。只要比竞争对手的成本低,就可以提高竞争力。

这一招用得最好的公司是沃尔玛,靠成本优势来抢占市场。

差异化

是让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有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可以让用户体会出来,是与众不同的。

比如:京东自建物流,苹果的操作系统,海底捞的服务,都是差异化竞争。

最牛的还是宝洁,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出不提供的产品和价格来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营养头发更健康、更光泽——潘婷;

飘逸柔顺——飘柔;

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海飞丝;

后来,宝洁又出了新品牌,专业美发——沙宣;

美丽发色——伊卡璐。

所以,到2010年宝洁这5种洗发水就占据了中国洗发水75%的市场份额。

聚焦

主要攻某一个细分市场,某种固定的客户群。

比如:格力开始只做空调,做到世界第一

单品做到极致,企业也可以成功。

产品课13:创业的入场时机

天使大于地利,地利大于人和。

时机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入场太早和太晚都不行。入场时机是很难把握的。

如何判断时机

越重要的事情越难做判断。

  1. 如果你相信一件事情早晚会发生,你就每三年试一次。
  2. 只要你没有倒闭,那就是早入场比晚入场好。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难处

大公司: 内部人员需要追求晋升,所以都是追涨杀跌,业务如果没有进展就会被砍掉。

小公司: 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进展,团队中的人会被挖人。会被自己质疑方向问题,缺乏信心。

所有伟大的需求都一定会用错误的方法或在错误的时间点试过很多次。

如果这个事情被很多人做过,但是没成,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时间窗口没打开。

facebook的例子

facebook早起有个总裁叫Sean Parker,他早起做过社交网络,积累了重要的认知。所以如果不离开这个行业,就可以及时的捕捉到创业的趋势和正确的认知。

所以如果你看好一个行业,保证你公司不倒闭的情况下,入场越早你越能积累正确的认知,越可能把握浪潮。

产品课12: 高频与低频产品

高频替换低频的机会

互联网常见的策略是利用高频的产品打低频的产品,因为高频的APP具有优势。

高频的优势就是在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率上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在某个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量的话,那用高频打低频是非常合适的。低频的APP 很容易就可以被替换掉。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家换手机的频率大概是2年,然后很少有人会把所有的APP都装回来,这样高频的APP就很容易被先装回来,这就对低频的APP起了一个替换作用。

低频产品怎么样生存

低频的产品要保持竞争,需要深入产业链,把很多人不愿意做的东西给做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和高频合作,让人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顺手从入口进入。

互联网公司的三级火箭

创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的创业公司,要能够生存得好,就需要三级火箭。

三级火箭是:

第一级,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比如:

逻辑思维

  1. 免费脱口秀
  2. 得到APP
  3. 付费听课

小米公司

  1. 手机
  2. 零售场景
  3. 高利润产品

三级火箭中,第一级火箭一定是一个高频应用,三级递推,一定是高频推低频。

开始通过第一级火箭获得了大量的用户之后,可以快速展开一个可以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然后通过高利润产品挣钱。

火箭是自己把自己推起来的,它的一级就是一个巨大的燃料堆,目的是给自己制造势能。但火箭的目的不是飞得越高越好,而是为了放卫星,是为了把一颗星星放到星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