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行业不挣钱的问题

有一篇文章 拯救AI独角兽:人工智能产业集体进了「ICU」?,说的是很多AI独角兽不挣钱的问题

文章还说了e成科技遇到了破产危机,这个公司和我前同事的公司是竞争对手,我还特别关注过。

其实现在的AI独角兽,基本都是做政府生意的,营收非常的单一,AI赋能也比较难。道哥在他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 AI不能动,都是白搭,我是有一些赞同的。

如果AI是要通过机器模拟人的大脑,则当前巨头们的AI平台、独角兽们都还停留在对大脑感知能力模拟的阶段,比如视觉、语音、自然语言理解等。这是为什么AI在当前只在安防领域验证了商业模式。

但只模拟感知能力,对劳动力的释放是极其有限的。从产业的角度AI要获得经济效益,必须进一步释放劳动力,因此只有从感知做到行动才能完成这个闭环。我在两年前的文章《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系统》较完整的阐述了这个想法,在探索了两年后的今天,则更加坚定这个想法。

由此可推论,最终AI只有完成了对机器人、机械臂、自动驾驶、无人机等能动的产品的赋能,才能最终释放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在此之前,都是漫漫长夜,只做单点技术的都是烧钱的概念型公司。

我从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系统 把感知和行动力的部分放在了下面,这个话题我还得仔细想想。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讲,评判一个智能系统的社会价值,应该以它解放生产力的多少来衡量。只做「感知」就是只能看,但是做了这么多大型项目后,我发现所有的价值创造都是在于「处置」环节。因此只做感知,很难讲清楚投入产出是否值得,但是一旦开始进入到「行动」环节,就会开始解放生产力,价值是可被量化的。这里的行动,是机器智能实现了对人力或其他设备的调度。

实际上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早就拥有了让机器智能做决策的能力。搜索引擎和个性化推荐,就是典型的通过机器智能做决策。通过每天处理海量的数据,最终实现精细化的匹配。

所以我认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是包含了「感知」与「行动」,其中支撑行动的是决策和调度的技术。而衡量这个智能系统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是看其解放的生产力的多少。

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我认为业界并不存在一个理想的「智能系统」。业界当前的状态我称之为「有智能,没系统」。很多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拥有局部的智能能力,比如视觉、语音、NLP、知识图谱、搜索、推荐等中的一项或多项技术,但是很少有公司有完整的技术栈。而像BAT等公司具备完整的技术栈,但是却并没有将所有的技术整合成为「感知」+「行动」的一个完整系统,而是各项技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尤其是将所有技术应用到某一个具体场景中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更是寥寥无几,而这正是催生出这一智能系统的关键所在。所以这是一个工程化的问题,工程化的挑战在于整合所有智能技术,实现完整的「感知」+「行动」能力,并有效的控制成本,实现对开发者友好的接口。

道哥讲的感知+行动,其实就是做AI做决策的能力。现在AI的准确率不高,很多公司对于做决策还比较排斥,可能后面决策链完善了,AI的威力还爆发了。

现在比如 这种机器人手臂这种公司,现在应该还比较火。 自家学生创办机器人公司,李飞飞投资并加入董事会:它解决了可靠性和集成问题

2021年最好的创业雇主公司

链接:https://www.forbes.com/americas-best-startup-employers

主要是给了前五百名,但是不知道这个排名是以什么来评价的。

按照文章来说,主要有三个评估的指标:雇主声誉、员工满意度和增长率

第1-15名名单:

第一名是Hiya,是一家做来电显示,反垃圾,反营销的公司,国内也有类似的公司,不过被大厂垄断了。

第二名 Bestow 是一家平价保险公司

第三名 Unite Us 是一家管理协调健康护理的公司

我听说过的包括Dispatch,是一家自动驾驶配送公司

第11名 Auth0 是家‘Identity-as-a-service’提供商。

比较感兴趣的第20名 shield.ai 利用AI技术来搞军事

第49名 Cameo 是一家给粉丝分享私人视频的视频共享网站

第52名 Figma 是一家协同设计的网站

第73名 Argo AI 是自动驾驶公司

北大创业课笔记(四)

  1. 创业前要做的准备
    1. 初创者的精神和领导力
    2. 团队的重要性
    3. 如何招人、组建团队
    4. 公司文化
    5. 中国创业宏观市场和互联网+
  2. 创业中的要点
    1. 产品
    2. 商业模式
    3. 初创企业的战略营销
  3. 融资
    1.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和数据展示
    2. 融资和估值
    3. 众筹
    4. 创业时需要知道的基本法律知识
  4. 撰写商业计划书

北大创业课笔记(三)

  1. 创业前要做的准备
    1. 初创者的精神和领导力
    2. 团队的重要性
    3. 如何招人、组建团队
    4. 公司文化
    5. 中国创业宏观市场和互联网+
  2. 创业中的要点
    1. 产品
    2. 商业模式
    3. 初创企业的战略营销
  3. 融资
    1.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和数据展示
    2. 融资和估值
    3. 众筹
    4. 创业时需要知道的基本法律知识
  4. 撰写商业计划书

北大创业课笔记(二)

  1. 创业前要做的准备
    1. 初创者的精神和领导力
    2. 团队的重要性
    3. 如何招人、组建团队
    4. 公司文化
    5. 中国创业宏观市场和互联网+
  2. 创业中的要点
    1. 产品
    2. 商业模式
    3. 初创企业的战略营销
  3. 融资
    1.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和数据展示
    2. 融资和估值
    3. 众筹
    4. 创业时需要知道的基本法律知识
  4. 撰写商业计划书

产品匹配与市场需求

蜜芽创始人:

1.创业源头: 回家生孩子,想创业。 回归自己的需求发现,我就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我天然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也天然知道所有天下的妈妈爸爸在给孩子选购商品时她的那种- 焦虑感

2.匹配的重要性: only things that matters is getting to product and market fit 找到一个不错的市场,做出一款能让市场尖叫的产品

3.创投公司的生命周期: product/market fit前和product/market fit后

4.最好是超出市场预期,这样可以帮你节省前期的很多推广费用

5.创业团队的三个因素: 团队,产品和市场 三个因素只要具备一个因素就可以拿第一轮天使轮

6.蜜芽天使轮: 没有团队,没有产品,只有市场和对市场的洞察

7.airbnb: 没有团队,有产品,市场也需要论证,培育。

8.A轮融资:能够从一个因素拓展到这个 product/market fit,是创业公司非常重要的时刻

9.天使到A轮要做的事情: 1.决定产品的形态 2.决定产品的定位 3.决定产品的节奏

10.产品决策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根据市场去倒逼着来做一些决定,而不是 根据你自然的一个节奏,最后是导致可能市场错失,时机丧失。

怎么做到市场与产品的匹配

  1. 你的市场调研和学习阶段,一定不要打无准备的战
    • 查看你所感兴趣的领域 的所有的上市公司的财报
    • 找到完全不同的陌生人去访谈(误以为广泛)
    • 实地考察
  2. 判断与决策阶段
    • 创始人判断力好,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 考验这个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一个眼光
  3. 如何确保你的Product-Market Fit
    • 小步快跑、 快速试错,让市场告诉你
    • 小团队,钱越少越好,三到五个人是最好做独立决策
  4. 重复1到3
  5. 将上述 思维运用到公司各个层级,各个层次,各个大小,各个维度的产品上

如何判断你的公司是否真的做到了 product market fit

  1. 你的用户数量高速增长,这个是判断product market fit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2. 少量试着投放的时候,你会发现效率远远优于市场普遍标准
  3. 你会发现你不断的需要增加后端服务能力

当你做到了product market fit之后

  1. 下一步, 不要停止,不断的去scale up,拉开,拉大市场规模,拉开竞争差距。你规模化的资金, 一个是用于市场投放,获取新用户;一个是用于匹配你的服务能力
  2. 当你的规模扩大之后,PM可能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你需要调整你的产品和市场
  3. 公式: 产品乘以市场,Product乘以Market, 除以竞争
  4. 不断的打磨你的团队